新冠时期的求医窘境:如果您对病毒恐惧,请关心一下周围的癌症患者,因为他们的恐惧是50倍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CC周刊 Author 张洪涛
核心提要
癌症与新冠肺炎,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两种疾病,从统计数字上看,癌症患者更容易感染新冠
疫情导致全世界的医疗挤兑现象层出不穷。一个文明的社会,不能盲目追求“不惜一切代价”,否则,面对着疫情,身为弱势群体的癌症患者,将被当作代价 新冠时期的癌症病例减少,并不是真的减少,而是因为检查做得少了,查出来的癌症病例自然也少了
医院在疫情期间推迟非必要的门诊和手术的决定,是基本合理的。但是,要根据这些数据,来完全否定医院存在的必要性,那是荒谬的。如果疫情和舆论重创医疗服务行业,使得今后只有紧急的病人才能接受治疗,那将是一场灾难。
1
疫情中的患者,不只是8万新冠确诊者,还有400万癌症患者
去年年底开始爆发的新冠疫情,给中国带来了8万多确诊病例。因为及时强有力的抗疫措施,中国的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,在目前全世界一千万确诊病例中,中国的占比就是几乎可以省略小数点后数值。
中国的疫情可能还会有小的反复,但是不太可能出现大的风浪。但是,中国还有另外一种疾病,每年会有430万新增病例,会有280万患者因病因病去世[1]。这种疾病的发病率,是新冠肺炎的50倍,死亡数是新冠的600倍。
这种疾病就是癌症。癌症与新冠,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两种疾病,从统计数字上看,癌症患者更容易感染新冠,或者说与一般人相比,新冠患者中的癌症患者比例更大。
早在1月底,中国就对31个省市的575所医院的新冠确诊患者进行了调查,发现在1590个确诊患者中,有18个是癌症患者,这个比例超过了1%,高于全国人口中癌症患者出现的概率(0.29%)[2]。
更为关键的是,癌症患者一旦感染新冠,后果也会比较严重。在上述调查中,39%的癌症患者在感染新冠后都被送入了重症监护,需要进行插管抢救,甚至已经死亡。相比之下,非癌症患者出现同样严重后果的比例只有8%。
同时,在一个月内曾经接受过化疗的的癌症患者,因为抵抗力受损,感染病毒后出现的严重后果的风险也就更高,可达75% [2]。
图:癌症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病毒之后出现严重后果的风险,是非癌症患者的4倍。(图片来自文献[2])
2
疫情中,肾透析患者透析无门,肿瘤医院无法接诊外地患者......
这虽然是一个两难的选择,但更难的是没有选择。陷入无可选择境地的,也不限于癌症患者。
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在6月初出现了疫情,一个家住北京丰台区的李姓尿毒症患者,就遇到了难题。该患者已经在301医院进行了6年的肾透析,每周一、三、五都要例行3次透析。
据媒体报道,患者本来要在6月22日再次透析,但在21日晚突然接到电话,被告知说第二天的透析取消了,原因是患者所居住的街道已经升级为疫情高风险区,患者即便有6月17日的核酸阴性结果,按照医院新的规定,还是不能提供透析治疗。
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,如果不能够定时透析,就会出大事。医院告诉患者,如果实在不行,可以去看急诊。但是,日常透析每次费用为500元,可以报销;急诊透析一次需要6000元左右,而且不可报销!对于长期因病负债的家庭来说,疫情不需要三个月,即便只是几个星期,也是难以承受的负担。
比这个负担更难以承受的,是偌大的北京城,竟没有一个医院可以马上接收患者,提供急诊透析。唯一一家可能提供透析的医院,需要排队,至少要等几个月。
幸亏有各方人士的热心帮助,促成301医院及时出台了相关政策,解决了这个患者的肾透析问题。
但是,并非所有急需医疗服务的患者,都会像这个尿毒症患者一样幸运。
癌症患者想进行化疗,也需要提前挂号。之前通过微信公号挂号,一般只要提前三、四天,就能挂上号。但因为北京新出现的疫情,一下子取消了很多号。医院周一早上8点放号,为了抢一个号,患者家属提前上好闹钟,做好准备,在8点整时候看到有号,但是在点击支付的瞬间,号已经被挂满了。
癌症患者的命也是命!一个文明的社会,并不能盲目追求“不惜一切代价”,否则,面对着疫情,身为弱势群体的癌症患者,也将被当作代价牺牲掉。
全世界的癌症患者,都面临同样的问题。据加拿大CBC报道,一个60岁的华人女性患者杨女士,在3月确诊为卵巢癌,病理期为3期,本来要在四月初进行手术,但是因为疫情,杨女士的手术被认为是非紧急手术,于是推迟到了5月4日。但是,杨女士最终没有等到手术,在5月2日就去世了。
究竟一个政策里,需要有多少分刚,多少分柔,才能把代价减少到最低?这肯定没有一个标准答案,但是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。
3
疫情中,癌症确诊数减少,是新冠太厉害,癌症都被吓住了吗?
当然,也有一些好消息,比如,每年越来越多的癌症发病数,今年可能会有个转折。还是以荷兰的调查数据为例,在2月底第一例新冠确诊病例出现的那一周,癌症的确诊数也随之下降,除皮肤癌之外的所有癌症的确诊总数,只有疫情之前的81%,而皮肤癌的确诊数,也只有疫情之前的75%[3]。
是新冠病毒太厉害,癌症都被吓住了吗?
在3月的第二周,癌症确诊数出现回升,但是随后荷兰为了控制疫情,开始了社交疏远,并且停止了常规的癌症筛查,癌症的确诊数又出现了持续的下降趋势。
所以,新冠时期的癌症病例减少,并不是真的减少,而是因为检查做得少了,查出来的癌症病例自然也少了。可见,癌症数减少的背后原因,并不是一个好原因。
必要的癌症筛查,可以将癌症发现于早期。早期的癌症才有被治愈的机会,如果发现太晚,一旦癌症扩散、转移,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。这个道理虽然大家都懂,但是对于癌症的恐惧,完全输给了对新冠的恐惧。癌症不会传染,新冠会传染,这也许是人们更恐惧新冠病毒的原因。其实对于新冠的恐惧也是会传染的,甚至比病毒传染更快。
因为不能进行常规的癌症筛查,新冠疫情所造成的间接伤害,受害者除了当下已经确诊的癌症患者,还有未来的癌症患者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估计,自从3月以来,乳腺癌的常规筛查减少了75%!这还可能只是一个很保守的估计,因为电子健康记录管理的公司Epic的数据显示,减少量高达95%!对此,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所长Norman Sharpless 表示担忧,认为在未来的10年之内,因为疫情所耽搁的癌症筛查和治疗,将额外导致1万癌症患者的死亡。这个估计,还主要只是基于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数据。
4
被疫情掏空的医疗系统
对美国医院放射科的调查,同样发现有84%的医院,放射科的患者流量减少了20%以上。
很显然,放射科只是一个代表,实际上在医院的各个科室,病人的流量都在减少。Kaiser 健康新闻网站于5月中旬对美国人进行了问卷调查,发现在过去的三个月中,有48%的美国人因为疫情而取消或延期了某种医疗服务。
美国等国家的大部分医院,都是私立医院,医院的运营要靠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来维持。取消、推迟患者的门诊及预约治疗,对于医院来说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,意味着医院营收的大幅萎缩。同时,因为疫情迟迟没有消退,医院的正常患者流量也一时难以恢复。
根据Post-Gazette媒体的报道,美国宾州西部的两个地区医院,因为疫情所导致的病人流量萎缩,不得不让数百名工作人员休假。其中一家“印第安纳地区医疗中心”,不得不辞退了200名工作人员!自从宾州3月开始实行“居家令”之后,该医院的住院病人减少了48%,门诊检查减少了59%,外科手术减少了58%。
掏空医院身体的,不只是疫情,还有舆论。媒体上,就有舆论在质疑医疗系统存在的合理性。纽约时报有这样一篇文章:“人们已经停止去看医生了。多数人似乎很好。”文章的作者,是一个心脏科医师。
文章中提到:“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,只有十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,延迟护理导致了他们或家人的健康状况有所恶化。86%的受访者表示健康状况保持不变。”
文中所引用的“调查”,正是前面提到的Kaiser 健康新闻网站调查。确实只有11%的受访者表示健康状况因为延迟医疗服务有所恶化,但是,纽约时报的作者并没有告诉读者,其实52%的受访者并没有延迟医疗服务。
并不是每个买保险的人都能拿到保险赔偿金,但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拿不到保险赔偿,就由此来否定保险系统的存在的必要性,也是荒谬的。
如果疫情和舆论重创医疗服务行业,使得今后只有紧急的病人才能接受治疗,那将是一场灾难。我们知道,对于癌症来说,最有效的手段是预防,其次是尽量在早期发现。如果要等到癌症晚期再治疗,效果就非常有限了。
同时,如果医疗只服务于危急的病人,那医疗系统的运作成本将主要由这极少数的人来承担,这就意味医疗收费的额度将更难于接受。
疫情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危机。在危机面前,不惜一切代价是一种极端,放弃是另外一种极端。作为决策者,需要有拍板当责的领导力,也需要有平衡考虑各方利益的能力。
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癌症患者这个群体发声,希望社会各方能够注意到癌症患者的需求。
(作者:张洪涛,笔名“一节生姜”。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及实验医药系研究副教授,研究领域:癌症的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。著有科普读物:《吃什么呢?——舌尖上的思考》,《如果舌尖能思考》。可以谈最前沿的医学研究,也可以讲最通俗的故事。)